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济南分公司
2003年以来,济南分公司按照济南市环保局组织开展的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审工作的有关要求,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将治理污染与“三废”综合利用有机结合,有效提高环保水平,企业环保信用等级从A级到AAA级,逐年上台阶,为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企业基本情况
济南炼油厂始建于1971年,1975年正式投产,2000年根据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重组改制方案,进行主辅分离,主业进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目前,原油综合加工能力达到500万吨/年,拥有常减压、重油催化裂化、延迟焦化、柴油加氢、聚丙烯、润滑油等32套主要生产装置,固定资产原值40亿元。
近年来,企业连续被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山东省、济南市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环境保护先进单位”、“清洁生产示范企业”、“节水先进企业”、“济南市环境保护信用等级AAA级企业”,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优秀政工企业”、“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全国环境保护先进企业”、“全国职工体育先进单位”等称号。
二、企业在污染治理方面所做的工作
(一)企业领导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污染防治。
我们认为环保工作是企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因此作为企业领导,自觉从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及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认识环保工作的重要性,为国家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环境保护工作必须与生产同步发展和完善。“十五”期间,先后建设了180吨/时污水汽提、20000吨/年硫磺回收、污水处理场恶臭治理等装置,建立了污水回用、轻烃回收、低温热利用等系统等,累计投入1.3亿元,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外排工业废水达标率连续13年保持100%,工业废气稳定达标排放。与2003年相比,加工每吨原油的炼油能耗由94.65千克标油/吨降低到77千克标油/吨,取用新鲜水量由1.18吨/吨降低到0.87吨/吨,污水排放量由0.67吨/吨降低到0.35吨/吨,实现了增产减污。
(二)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开展建设项目环保管理
我们认真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要求开展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工作,将建设项目环保管理作为环保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把确保新改扩建项目环保不欠帐作为稳步提高环境治理水平的出发点,从项目立项、可研、环评、初步设计、施工、主要环保设备的选型等一直到竣工验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使“三同时”工作落到了实处。
我们在保证装置正常运行的同时,加强对新装置投产后各类污染物排放情况的监督、检查和监测,密切关注环保设施的运行状况,并对全厂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摸底调查,与环评结果进行对照,积累基础数据,为环保设施的竣工验收做准备。
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淘汰了落后的工艺、设备、技术,新建节能、节水、减污的清洁项目。
(三)发挥环保设施效能,积极治理污染
炼油企业既是能源生产企业,又是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控制并治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是炼化企业污染治理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工作实践中,济南分公司因地制宜,确定“三废”处理思路,开发相应的污染治理技术,加强对环保设施运行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1、废水治理以“零排放”为目标,以污水回用为手段。
2001年以来,企业每年都组织开展水平衡测试工作,及时掌握企业用水与排水的现状,在客观评价企业用水状况的基础上,按照分质处理、分类回收的原则,制定节水减排、污水回用的实施方案,2003年至2006年,分别投资510万元、800多万元和1300万元,先后建设投用了污水回用三期工程,使回用能力达到300 m3 /h。几年来,在原油加工量增加,原油硫含量上升,污水处理量增加的情况下,通过不断扩大回用能力,确保外排工业废水稳中有降。2003年以来,污水回用量从36万吨增加到136万吨,外排废水量从201万吨下降至116万吨,节水减排的效果十分显著。
2、废气治理抓住“三个重点”,即提高可燃气体利用率、废气污染源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和治理恶臭污染源。
①熄灭火炬,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应用自动点火新技术,熄灭了燃烧多年的火炬长明灯。1998年首次实现催化裂化装置开停工不放火炬,在此基础上,又成功地在催化重整、加氢精制等装置实现了开停工不放火炬,此举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属于首创,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仅此一项,几年来累计回收液化气600多吨。
②利用气柜回收瓦斯,从瓦斯中回收高附加值产品。建设了一座20000立方米干式气柜,用于回收生产装置排放的瓦斯气体,并配备火炬自动点火系统,利用气柜每年可回收可燃气体1700至1900万m3,使可燃气体利用率达到99.4%,年创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投资150万元,建设轻烃回收系统,将常减压装置初馏塔顶、常压塔顶等瓦斯经压缩后进入催化裂化装置气压机入口,回收其中的C3、C4组分,年回收轻烃9000余吨,经济效益十分显著。③从酸性气中回收硫磺,化害为利。产品精制过程中产生的H2S,通过硫磺回收装置,转化成产品硫磺,该装置采用国内先进的两级克劳斯转化和SSR尾气回收工艺,使总硫收率达到99.9%,排放的尾气中二氧化硫小于960mg/m3,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年回收硫磺产品12000吨。
④污水处理场恶臭治理。2003年投资700余万元,建设了污水处理场恶臭治理装置,将隔油池、浮选池、生化系统全部密封,建立溶剂吸收塔,将恶臭气体引至吸收塔处理,经过近三年的运行考验,硫化氢的脱除率达到97%以上,效果十分显著。厂区、家属区的环境空气质量得到较大改善。
3、废渣的处理和处置采取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的方法,通过减少进入生产过程的物质量,提高利用效率;通过把废物再次变成资源,减少末端处理负荷。
①采用加氢工艺,减少碱渣的产生量。如120万吨/年柴油加氢装置投产后,代替柴油碱洗工艺,减少碱渣产生量。
②回收废催化剂。为了降低催化裂化催化剂消耗,减少废催化剂的产生,降低生产成本,利用催化剂磁分离技术,从平衡剂中筛选出金属污染轻、活性高的低磁催化剂返回装置继续使用,年减少废催化剂排放200多吨,节约成本200多万元。
③浮渣无害化处置。从1998年开始,对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浮渣,经过离心脱水后送入焚烧炉,配合污油将其焚烧。2002年年底,焦化装置开工后,立即开展利用焦化回炼浮渣的工作。通过不断摸索操作条件,将处理能力由10吨/天提高到30吨/天,目前,污水场产生的浮渣全部通过焦化装置处理,有效降低了处理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三、持续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提高节能降耗水平
多年来,我们始终把清洁生产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企业主要领导挂帅的清洁生产领导小组。本着“点面结合、纵横交错”的原则,以单个装置的清洁生产审核为点,以装置间的系统联系为面,对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使用到生产的整个环节、每个岗位进行纵向审定,通过对物料平衡、水平衡、硫平衡进行横向评估,并充分考虑各装置在资源利用上的互补性,一个生产装置产生的废物用作另一个生产装置的原材料,蒸汽、水等资源在不同装置间梯级利用等,寻找到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的突破口。
1、从2001年开始,全厂生产装置和公用系统按15个单元,组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每两年为一个审核周期,累计实施清洁生产方案278个,其中无费、低费方案242项,中费方案18项,高费方案17项。累计投入资金4600万元,取得直接经济效益9000多万元。
2、实施系统优化,实现节能降耗和“三废”资源综合利用
①实施了全厂低温热利用节能改造,利用热媒水取出装置的低温位热,替代气分装置消耗用蒸汽40吨/小时,同时也减少催化裂化等装置的循环冷却水和电的用量,节能节水,一举多得。
②优化工艺加热炉运行,应用空气预热器、耐火喷敷纤维、高效燃烧器等技术,对加热炉进行节能改造,目前加热炉的平均热效率达到了90%以上,比原来提高6个百分点,一年可节约燃料5500吨,按每吨燃料2000元计算,年经济效益1100万元。加热炉全部燃用脱硫瓦斯,将排放烟气中二氧化硫控制在50个ppm以下。
③优化原油品种,增加进口轻质原油的加工比例,改善原油性质,提高一次加工的轻油收率,减少二次加工量,既降低能耗,又减少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的掺渣量,有利于改善催化原料,降低再生烟气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四、生产清洁燃料和环境友好的石化产品
根据世界范围内因环保问题对成品油质量升级提出更高要求的趋势,我们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的步骤,采用加氢工艺,一方面将原15万吨/年催化重整和30万吨/年柴油加氢精制装置实施两次扩能技术改造,使处理能力分别达到30万吨/年和60万吨/年;另一方面建设并投用了120万吨/年柴油加氢精制装置、50万吨/年延迟焦化装置、20000Nm3/h焦化干气制氢装置,这几套装置建成投产后,使企业的装置配套更加合理,对原油和市场的适应能力更强,对于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产品结构,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的汽柴油产品质量完全达到并超过国家标准的要求。由于质量可靠,我厂被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确定为向北京供应清洁燃料的三家企业之一。2004年,为了达到汽柴油质量升级的目标,提高柴油的十六烷值,降低汽油的烯烃含量,又建设蜡油加氢装置,选用降硫催化剂和十六烷值改进剂,使油品质量满足最新的国标要求。其它产品如液化气、润滑油基础油、聚丙烯等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得到用户的信赖。
多年来,济南分公司在省市政府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领导和帮助下,在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今后,我们将继续贯彻国家、地方政府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持之以恒开展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实现企业的安全发展和清洁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山东省、济南市的经济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