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 首页
> 污染防治 > 自然生态


筑梦“两山” 逐绿前行
--历下区获评第七批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发布日期:2023-11-09 09:25 浏览次数: 字体:【

一、基本情况

济南市历下区总面积100.89平方公里有着融“山、泉、湖、河、城”一体的特色泉城景观风貌自然禀赋得天独厚、泉水资源丰富,济南72名泉中有33处、其他名泉130余处齐居历下。旅游特色鲜明、名胜众多,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济南三大名胜齐聚历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对历下最好的诠释。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和“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区域

 

大明湖

近年来,历下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厚植绿水青山本底,实现守绿换金;通过保泉护泉和历史文化街区提升,守护泉城独特风貌,文旅商共生共荣,实现点绿成金;通过气候投融资探索,推动绿色金融模式,实现借绿生金;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形成精细化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让群众共享生态福祉。绿水青山的保值增值,实现向金山银山的持续转化,历下区作为全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绿色经济疾驰发展,2022年全区GDP2282.94亿元,以不足全市1%的国土面积贡献了18.98%的经济总量,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二、全市第一,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勇夺“十五连冠”,位列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主城区第15位,生态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百强主城区、中国社会治理百强区、山东省首批生态文明强县、第三批省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融合提升,探索都市型“两山”转化成效显著

二、典型案例

(一)生态视野布局绿色空间,探索公园城市建设模式“守绿换金”

重塑“一城山色”,打造城市山体公园典范通过高标准实施破损山体治理、生态修复与提升工程,佛慧山脚下鱼翅皇宫大酒店等建筑全面拆除,打造开放式山体公园典范,还山还绿还景于民。近年来累计实施53处山体绿化、建成64处城市公园,2022年全区绿化覆盖率47.2%,夯实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根基、增值生态资本

佛慧山

再现“半城湖光”,打造城湖融合绿心样板实施大明湖扩建与综合治理工程,退居还湖、修复水生态系统建设开放式园林城市公园、还湖于民,打造城湖融合城市绿心样板,探索公园城市建设模式2021年大明湖入选“中国十大休闲湖泊”“明湖秀”入选“游客喜爱的十大夜间经济”,助力济南入选“夜间经济十佳城市”助推国际赛事、文创研发、民俗节庆活动、大型企业活动争相落户,“并蒂莲开”“明湖八景”文创产品火爆“出圈”,辐射周围服务业发展“湖”的绿色财富变成“金山银山”。

佛山倒影

)保泉护泉城市更新,形成文旅商共生共荣模式“点绿成金”

守护泉城特色,打造世界冷泉特色旅游区泉水是泉城济南的灵魂,是大自然馈赠人们的宝贵财富。历下区名泉众多,通过创新“河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封停自备井、海绵城市改造建设等节水保泉措施,同时,为了让人们共享泉水,建成了100处泉水直饮点、建成16处泉水直饮工程试点,实现了“家家泉水”美好愿景恢复泉水生态系统,融合泉水文化,打造世界冷泉特色旅游区和全域精品旅游区,守护好泉城特色风貌带,带动旅游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盘活“千年古城”,打造文旅商共生共荣模式高起点谋划,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建设历史文化街区和商业步行街,百花洲历史街区被评为2020年度文化和旅游信息化发展典型案例2020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深入挖掘泉水文化、历史文化、名士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齐鲁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黄河文化、儒家文化“十大文化”,打造“泉水+”“文化+”“旅游+”文旅商共生共荣模式,为旅游发展提供“生态价值+文化内涵”双引擎,让生态、文化资源赋能城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趵突泉

)探索气候投融资,打造“生态银行”绿色金融模式“借绿生金”

发力“绿色金融”,创新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全面落实“双碳”战略,充分发挥历下“金融+”“新总部经济”优势,成功发行全国首笔“碳中和、乡村振兴”双贴标债券、山东首单“可持续发展债”、多笔“碳排放权”质押贷款,持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构建生态资源融资担保体系,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服务“绿色产业”,探索形成“生态银行”绿色金融模式,初步形成“生态”与“金融”的叠加效应,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聚力“绿色动能”,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引领示范先行先试为新旧动能转换闯路,关停济钢二分厂高污染企业,打造CBD中央商务区,成为齐鲁金融新地标;充分挖掘城市发展潜力,导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优质产业,在“小空间”实现“大作为”。打造工业遗产展示区,将尘霾满天的“落后产能”变成焕发新活力的“工业遗产”,变“二钢大宗用地”为新旧动能转换“引领示范区”,引领省会经济新引擎

探索“气候投融资”,打通“两山”转化新通道。积极争创全国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济南CBD“集中供冷”等优质项目,每年可减少约12万吨碳排放。全力构建“产融结合”“科融结合”的气候投融资模式,不断创新气候变化领域金融产品,致力打造具有示范意义、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气候投融资体系和气候投融资交流合作平台,为省、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提供良好条件、贡献历下力量

创新体制机制,打造社会治理现代化“历下模式”,共享生态福祉

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绣花功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成功打造了社会治理现代化历下实践、全国城市管理行业历下标准全省垃圾分类历下模式、全省智慧园林历下经验,不断提升城市品质,让群众充分共享绿水青山带来的民生福祉为历下全面推进两山基地建设、考核评估等方面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相关阅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