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11370100004189250W/2025-02001 组配分类: 工作进展
- 成文日期: 2025-11-17 发布日期: 2025-11-17
- 发布机构: 济南市生态环境局
- 标题: “两山”回响看济南丨全面推进美丽济南建设案例展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⑪
- 发文字号:
编者按: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济南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构筑山泉湖河城浑然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济南。全市上下积极行动,探索实践了一批美丽济南建设案例,涵盖绿色低碳转型、污染防治攻坚、生态保护修复等多个领域。现面向社会展示这些案例,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和参与美丽济南建设的生动局面,为美丽中国、美丽山东建设贡献济南力量。
第二篇章: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守一方水域 护一泓清水
——莱芜区水生态环境治理
一、高位统筹系统治理,筑牢水生态安全屏障
莱芜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创新兴区”发展理念,以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民参与”的治水格局。近年来,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水环境治理工作10余次,出台工程化治理方案23项,压实14个部门、15个街镇责任链条,推动牟汶河、瀛汶河等重点流域水质显著提升。2024年全区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水质指数4.22,在全省150个县(市、区)中排名第9,同比提升43个位次,牟汶河贺小庄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创历史最优水平。
二、精准实施三大工程,夯实治水护水根基
(一)流域生态修复工程
依托中央及省级专项资金支持,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9591.44万元用于大冶水库水源地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莱芜区苗山镇方下河河道生态修复工程、莱芜区和庄镇淄河湿地修复与水质改善(二期)项目、大王镇大王庄河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及姚家岭管区污水综合治理;累计投入1411万元用于莱芜污水处理厂一厂扩容及一厂二厂连通工程建设、莱芜第三污水处理厂扩容改造工程建设及杨庄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
图1 大王镇大王庄河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污水处理站
图2 莱芜污水处理厂一厂扩容项目全貌
(二)城乡污水治理工程
投资19.9亿元推进城乡污水一体化治理:城区层面,新建雨污管网62.68公里,修复老旧管网146.07公里,完成83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彻底解决25处城市内涝点;农村层面,创新“五有”管护机制(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考核),实现857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
(三)工业节水协同工程
探索“企业+污水处理厂”协同治污模式,山东鲁中啤酒原料公司与葛洲坝水务有限公司(一厂)实施废水协同处置,年节省治污费用60.91万元,减少碳排放量725.06吨。
三、构建执法监管体系,提升精准治污能力
(一)监测预警网络
在牟汶河、瀛汶河流域布设5处水质自动监测站,配备无人船、管道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实现污染物浓度小时级预警。2024年通过水质“哨兵”系统及时发现并处置异常排污事件17起,溯源准确率达95%。
(二)执法监管体系
开展区、镇、村三级河长巡河,三级河长巡河率达到100%,查处、整改河湖“四乱”问题1683件。建立35家重点涉水企业小时超标预警机制,立案查处3家涉水企业违法行为,罚款114.625万元。
四、生态红利持续释放,绘就人水和谐画卷
通过系统治理,全区水生态功能显著恢复:生物多样性提升方面,瀛汶河流域水生植物覆盖率逐年提升,鱼类种群、鸟类种群增加;亲水空间拓展方面,建成沿河生态廊道58公里、滨水公园10处,新增市民休闲空间230万平方米;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再生水回用率提升,年节约新鲜水取用量1000万吨以上,支撑起汶河生态农业示范带3.5万亩高标准农田灌溉。
图3 瀛汶河流域鸟成群
图4 沿河生态廊道
五、经验启示与未来展望
莱芜区的实践表明,水生态治理需坚持“三个结合”:一是顶层设计与精准施策结合,通过高位推动压实责任,依托专项规划明确治理路径;二是工程治理与全面管控结合,以生态修复夯实本底,用数字技术提升监管效能;三是污染防控与价值转化结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图5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新画卷
下一步,莱芜区将围绕美丽济南建设目标,继续投资开展全域水生态提升工程,重点实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态缓冲带建设等项目,力争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环境全面达标、水生态健康优美,努力绘就“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新画卷,为美丽济南建设贡献更多“莱芜经验”。